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声学学会官方网站!
010-82547909/10 asc@mail.ioa.ac.cn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

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搜索

首页- 学会资讯

2024年声学科学与技术高端论坛在厦门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 2024-06-20

    2024年6月14-16日,中国声学学会首届声学科学与技术高端论坛在厦门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协办,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声学相关企业的三百余名声学同仁围绕水声学、超声学、空气声学、生物声学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


    

    本次大会以“聚焦声学科技前沿 对话领域学术高峰”为主题,开幕式由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军研究员主持。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戴民汉院士、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李风华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应邀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康健、中国声学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田静、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理事长张春华等。


12ed0732f6086038ec9a5e24ddafdc13.jpg

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军研究员主持会议


db7cbebd15dd537f2618a46ccb317ffe.jpgdb7cbebd15dd537f2618a46ccb317ffe.jpg

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致辞


e0f2ccfd272b88a08de5d263579e21e9.jpg

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李风华研究员致辞

     

     开幕式期间,西北工业大学杨益新教授、河北工业大学胡宁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田静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水声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超声Lamb波无损检测研究进展》《无人潜航器噪声及其控制》的大会引领报告。

2a084d42eee3e9cbc52475e6b4adddae.jpg

西北工业大学 杨益新 教授

    

5b57193e50f5c7b5c0d58cbda050d440.jpg

河北工业大学 胡宁 教授


dbdd1bb4809b9e5e1bafeb6218035e51.jpg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田静 研究员



    开幕式“声学名家面对面”高峰对话环节由杨军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田静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风华研究员、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康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谢菠荪教授、南京大学刘晓峻教授参与访谈对话。各位声学名家一同回顾了声学历史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典型突破,针对现代声学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潜在应用展开讨论,展望了声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前景。

21581051cd1ecf00f8e760788cb8cfe4.jpg

声学名家高峰对话


    

    6月15日下午至16日上午水声学分会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黄海宁研究员、中山大学李整林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孟洲教授、浙江大学涂星滨副教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潘悦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于无声处听惊雷:水下微弱信号检测理论新边界与实现》、《海洋环境起伏对水声探测及通信的影响探讨》、《深海光纤水听器技术》、《单载波高速时变信道水声通信》、《具身认知声纳探测技术研究》的专题报告。

WPS拼图4.png

     

    

    6月15日下午至16日上午超声学分会场,复旦大学他得安教授、天津大学刘洋教授、同济大学祝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林书玉教授、厦门大学张宇教授分别做了题为《骨骼系统的超声评价与调控-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极端环境声学检测》、《基于损耗序构的非对称声场调控》、《高强度功率超声换能振动系统的研究进展》、《海豚超声发声机制与仿生声源研究》的专题报告。

WPS拼图5.png


   

     6月15日下午至16日上午空气声学分会场,南京大学梁彬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大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钱彦旻教授、重庆大学谢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军锋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可听声超材料及其应用》、《航空发动机风扇扩稳降噪一体化探索研究》、《语音增强和分离的最新研究进展》、《多感官交互的智慧声景展望》、《超临场感声通信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

WPS拼图6.png


    

    6月15日下午生物声学分会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肖治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崔建国研究员、浙江大学高利霞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代平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罗金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吴鸣研究员、厦门大学宋忠长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创建中国之耳,支撑宁静中国》、《蛙类的声音通讯》、《狨猴的语音交流及脑机制》、《机器学习揭示鸟类拥有秘密方言影响配偶选择》、《人为噪声下的蝙蝠:从行为响应到保护决策》、《信号处理技术在生物声学中的应用探讨》、《船舶噪声干扰下的海豚声呐目标探测自适应调控研究》的专题报告。

WPS拼图7.png


   

     6月16日下午大会闭幕,厦门大学张宇教授主持闭幕式。本次大会三位分论坛召集人西北工业大学杨益新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秀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晓东研究员分别就会议期间水声学、超声学和空气声学研讨内容进行了总结汇报。最后,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军研究员闭幕式总结致辞。

微信图片_20240620110243.jpg

闭幕式现场


   

83e281078cd006b4f8aee931280a45e8.jpg

杨益新教授  水声学总结报告

    杨益新教授分别对水声学分会场的五个报告做了总结:黄海宁研究员的报告给出了水下安静目标检测时间处理增益的理论新边界(20logBT),进一步突破经典信号处理的理论极限,挖掘检测潜能,力求实现水下微弱信号可以“看得见”;李整林教授的报告探讨了海洋环境起伏对探测及通信两种重要声呐装备的影响,对声呐系统整体设计及装备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孟洲教授的报告介绍了现有深海固定式、拖曳线列阵、矢量潜标和分布式声波传感等应用形式的光纤水听器关键技术;瞿逢重教授、涂新滨老师的报告介绍了单载波高速时变信道水声通信的最新研究进展;潘悦研究员的报告揭示壳体声纳感知增强机理,解决接收声场模型失配问题,提出了数据和物理模型双驱动的自监督学习方法,克服水声数据小样本、无标签的问题,提出具身认知的声纳探测方法具有可解释性。

    杨老师说:本次会议水声学分会场座无虚席、报告精彩纷呈、大家探讨热烈,许多非水声专业的声学大咖都来听水声的报告并积极参与讨论。希望水声工作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及工作作风:水声行业要少点忽悠,多点实干精神,把我们的岁月多卷在声纳性能真正的提升上来。




82fd9635a7d80e8092f1e418f986e4f2.jpg

王秀明研究员  超声学总结报告

    王秀明研究员介绍了超声学特征、应用领域及其目前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特别阐述了超声学的内涵和辐射领域,他汇报了召集超声学分论坛的报告构成,包含医学超声、功率超声、物理声学、检测声学、生物超声和微声学等。 

    王老师说:超声学人爱国奉献、海纳百川、自主创新、追求卓越。超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珠联璧合、共同发展。他还对超声的研究领域从频率和介质特性等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如随着频率的升高,超声从一般超声,高频超声、特高频超声等,量子声学,一直向广义相对论声学拓展;零频率lamb的相速度研究又将超声学拉回到次声研究领域。超声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丰富和发展了超声学的研究内容。在医学超声方面,要关注于精准治疗和智能诊断,医学超声仪器向小型化、智能化如诊疗一体化、方便高效、经济实惠方向努力,重视人体声学数字模型和全波形反演的研究是目前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工业检测方面,高精度的、高性能检测仪器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包括管道检测、超大仪器装备的快速检测、极端恶劣环境下检测等;在固体声学方面,弹性波的全波成像、储层声学的精确勘探和储层定量描述、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地震学等都是声学人要关注的。从理论上,超声应该解决更加切合实际的声学建模问题,主要研究超声波在各种复杂的介质和边界条件下的传播规律;结合人工网络、人工智能等,会汇聚产生新的方法,也是目前超声学的核心部分之一。




5455ebe65c717b3bb733181c3a9d00e5.jpg

李晓东研究员  空气声学总结报告

    李晓东研究员首先回顾了本次大会空气声学各专家报告:田静研究员的引领报告介绍了无人潜航器噪声与控制技术研发进展,这里的噪声源说起来简单,包括电机噪声、变速器噪声、泵的噪声、推进器噪声,但在那样一个小的空间里面,把各种噪声控制的技术整合进去并不容易,这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梁彬教授可听声超材料及其应用的报告对过去20年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做了充分介绍,汇报了用人工深度学习的技术优化声超材料的技术,并对未来声超材料的应用做了展望;孙大坤教授的报告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的风扇扩能、扩稳、降噪一体化探索研究,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航空发动机风扇要求不仅是降噪,还与其稳定性关联,所以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生理的题,当我们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时候,又是一个交叉性问题;钱彦旻教授语音增强和分离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传统深度学习方法,接着介绍基于生成式的深度学习方法,最后希望做一个universal的语音增强方法,处理各种噪声、各种采样率和各种通道配置,这种universal的架构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也是非常有挑战的工作;谢辉教授多感官交互的智慧声景展望的报告很时髦,将声景又往前推进一步,让声环境和个人感官结合在一起;李军锋研究员超临场感声通信研究进展的报告是通信声学和声频工程相关的,主要是想实现阿凡达一样临场感,需要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最后回到物理空间,怎么获取、采集信号,怎样还原信号,都涉及到众多科学问题。随后,李晓东老师从听觉、心理/生理基础、声学材料和结构、传感器、换能器技术、声阵列、声学照相机、数值计算和仿真、主动控制技术(ANC)、AI与声学、声反馈控制(啸叫抑制)、闻其声,见其人等方面对空气声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李老师说:声学既是一门经典学科,又是一门“常为新”的学科。现代声学更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已经大大超越了物理学的经典范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学科交叉学科。随着与当代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以及声学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声学无疑是廿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并将迎来其更辉煌的篇章。



f8959be1f41ca5d7823d4dd56c031fd3.jpg

杨军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总结致辞

    杨军副理事长说:会议意犹未尽,短短的三天里,几乎足不出户的交流,让人受益匪浅。闭幕式的总结报告仍然非常精彩,是一种再创造、再解释,令人惊喜和难忘。感谢每一位在会议中发表演讲、分享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感谢所有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和热情交流。声学科技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声学科技的发展。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未来,学会将继续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衷心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在声学科技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祝愿我们的声学科技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