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声学学会官方网站!
010-82547909/10 asc@mail.ioa.ac.cn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

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搜索

首页- 通知公告

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教育分会人才培养联合创新论坛会议通知(第二轮)

发布时间: 2025-07-25

各相关单位和专家:

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教育分会定于2025年8月4日-6日在江苏省太仓市举办“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教育分会人才培养联合创新论坛暨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教育分会、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江苏省声学学会、西北工业大学校科协、科学技术研究院、太仓智汇港、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声学信息感知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声学信息感知全国声学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海洋新能源技术与应用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西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承办。论坛将在声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融通等方面进行研讨,旨在为各位高等院校教师、院所企业专家、中青年学者提供高质量交流平台,探讨科研创新和协同育人新范式,促进我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声学领域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论坛第一轮通知发布以来受到了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更好地促进本领域的优秀成果展示,诚邀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教育分会委员、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国内声学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声学工业领域相关专家继续报名参会。

一、会议日程

报到时间:2025年8月4日

报到地点:太仓高新区途易蓝酒店

会议安排:8月5日主题报告、研讨交流;8月6日调研参观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返程。

二、会议内容

 1、主题报告

2、声学教育交流与讨论

3、高校及科创平台调研

三、主题报告

1、报告题目:迈向极微观、极宏观的前沿声学

报告人:南京大学,郑海荣院士

郑海荣

 郑海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成像信息技术与仪器设备、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06年获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后历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项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报告题目:声学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考

报告人:西北工业大学,杨益新教授

杨益新

杨益新,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主任,曾获“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等荣誉。主要从事水声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是水声领域多个国家级专家组成员。出版《传感器阵列超指向性原理及应用》、《深海声学与探测技术》等专著5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1、排2)、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项。

3、报告题目:音频时代新电声的产学融合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杨军研究员

IMG_256

杨军

杨军,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兼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曾获2项省部级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和“优秀导师”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和核心期刊收录400余篇),专著1部,编著1部,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5次,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6项,一批专利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现为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声频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会副主席,中国声学学会/电子学会/国际声与振动学会会士。

4、报告题目:医学超声人才培养的一些体会

报告人:复旦大学,他得安教授

IMG_256

他得安

他得安,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双聘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医工整合联盟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智慧医疗超声、医学信息处理、智慧医疗电子与信息系统以及仪器系统研制方面的研究工作。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及第20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2019年获中国声学学会“魏荣爵奖”(第二届),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中国国际工博会高校展区特等奖及上海市育才奖。已发表论文近300篇,授权专利43项,合著5本,参编教材1部;承担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11项, 教育部及上海市各种项目20余项。

5、报告题目:课程建设与产教融合:生物医学超声新探索

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

Img_9863

万明习

 万明习,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以来,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170多篇;主编教科书3部和中英文专著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多项,国际专利10项,授权6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第一获奖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1项(第三获奖人)、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第一获奖人)和中国专利金奖(第一获奖人);所领导团队的研究工作入选2017年中国医学十大进展(第一完成人)。历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生命科学部委员、IEEE IUS 常务委员、指导委员会委员和2021 IEEE IUS大会总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和西安市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及科教组组长等。

6、报告题目:南大声学的传承与发展

报告人:南京大学,章东教授

穿着西装的男孩 描述已自动生成

章东

 章东,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超声、非线性声学、声信号处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10余项。在Nat Materials、PR Applied、APL、JASA、UMB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1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8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2021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非线性声学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SCI刊物Applied Acoustics副主编、国际SCI刊物Acoustical Physics编委、声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声学技术编委会委员、临床医学超声杂志编委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专家等。

7、报告题目:矢量声学传感技术:从前沿物理探索到声学工程应用

报告人:南京大学,卢明辉教授

卢明辉

卢明辉,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获首批“万人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支持。研究领域涉及光学、声学、热学、凝聚态物理等相关领域及其交叉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超构材料、人工微结构材料、光声检测等,迄今申请及授权中外专利40余项,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 Nature Phys., Nature Rev. Phys., Nature Commun., PRL, NSR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五十余篇,文章他引16000余次,H-index 62,2007年获得《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2021年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24年获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目前担任NSR,Chips,Nano materials,Frontiers in Acoustics杂志编委,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协会显微分会理事,苏州市声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务。

8、报告题目:科研服务本科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建设

报告人:陕西师范大学,王成会教授

王成会

王成会,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陕西省超声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副主任兼秘书、西安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陕西省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201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声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访学。主要从事超声空化和复杂介质内的声传播的理论分析、声场分布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在JASA,Ultrasonics,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项目子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中央高校基金项目2项,参与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9、报告题目:中科院声学所声学专业硕博士培养概况+教学趣谈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李晓东研究员

李晓东 护照照片 202307

李晓东

 李晓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声学、信息与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讲硕博士“理论声学”课程,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参加多个学术团体,目前担任中国《声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中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声学分会主任委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10、报告题目:深化校企协同,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报告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张海刚教授

3b193062e7c9cf2ae9308cf2791c7d4

张海刚

张海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声学教育分会、计算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海洋声场特性建模和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骨干成员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现已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讲“水声学”、“计算海洋声学基础”、“工程数学A”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并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和模范教师。

11、报告题目:军地融合,智能赋能,新质战略水声人才共育回顾与展望

报告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生雪莉教授

穿着西装的男孩 描述已自动生成

生雪莉

生雪莉,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程硕博士优秀导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面向国家海洋战略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环境适配声呐技术领域的前沿攻关与工程实践,在环境适配声呐多维信号处理、异构节点协同感知、智能化数字水声蓝军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在海洋环境监测、水下目标探测及国防安全领域实现了重要工程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级科研奖励8项; 出版教材、专著共5部,其中《水下声信道》入选全国国防特色教材。 兼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军科委某创新重点项目专家组成员。

12、报告题目: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报告人:长三角国创中心先进超声研究所,周红生研究员

周红生

周红生研究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超声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海站超声研究室主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上海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常务委员。1998年创建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海站的超声技术研究室;2018创建上海超声技术工程中心及其成果转化平台——中科音瀚声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2023年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先进超声技术研究所”;2024年超声研究所的运营公司—长三角国创超声(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张江科投A轮投资。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军民融合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专著1部,授权专利30余项,成果转化累计金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13、报告题目:深度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

报告人:苏州工学院,卞九辉教授

卞九辉

 卞九辉,男,中共党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为苏州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州市声学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09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工程专业。2007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15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2019年进入苏州工学院工作,2020年被评为教授。曾长期致力于军事装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电声技术、汽车信号检测、机电一体化及硬件系统的研究与研发工作。主持或参与累计研发三十多项产品及项目,部分项目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组建师生创新科研团队,多项研发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并批量生产,累计产值超1亿元。

14、报告题目: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的科研实践——如何在检验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报告人: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郑凯研究员

郑凯

郑凯,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研究员,声学博士。全国无损检测学会委员,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校校外博导、硕导。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无损检测新技术应用科研项目三十余项,主攻特种设备不停车、长周期运行、新材料以及智能机器人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作为技术带头人参加两个国家质检中心的筹建。在国内率先开展工业超声相控阵技术、计算机射线照相技术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无损检测新技术的工业应用与标准化研究。参与完成十余项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的制订。获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2次,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获中国特检协会科技奖二等奖4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15、报告题目:深蓝共振·育才新声:海鹰集团在水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

报告人:中船集团第721厂,赵平主任

46cc85e38c35832c5569a9308d9c307

赵平

        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群人事部主任

16、报告题目:构建以战略型领军人才为导向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报告人:中船集团第726所,周军盈处长

bbb3a5352681561d134d2d1165a5a8c

周军盈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二六所人力资源处处长,研究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曾任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船用消防科研任务。自2014年来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致力于构建高层次人才培育机制,并获得集团公司和上海市船舶工业协会管理创新奖。


17、报告题目:矢量传声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发展

报告人:苏州理声科技公司,许相园总经理

许相园

许相园,博士,苏州理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矢量传声器件原理、制备工艺及其声学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在该领域中进行了声学器件,以及以此器件为支撑的矢量声学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发表文章包括矢量传声器、声探测和测量类SCI文章5篇以及EI文章1篇。矢量传声器及其应用方面申请发明专利8项,国际专利1项以及多项实用新型专利。2022年创立苏州理声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围绕矢量传声器和基于矢量传声器的声学测试测量方案,服务于工业领域、军工领域和科研院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提供矢量声学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18、报告题目:可重构多模态超声电源系统:驱动工业精密清洗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与挑战

报告人:深圳绿源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梁珍友总监

图片1

梁珍友

梁珍友,研发总监,2002年投身超声波电源领域,系国内功率超声技术早期探索者。带领团队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树立进口国产化技术标杆。主导起草2项团体标准并参与1项团体标准制定,拥有42项专利(含9项发明专利)及12项软著。技术突破方面,推动超声波电源从依赖进口到国产替代,降低行业成本超40%;主导研发半导体用兆声清洗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内首创,填补国内关键空白。赋能下游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设备厂商数量增长10倍以上,助力高端制造升级;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填补国内技术规范空白。推动电源数据化技术应用,助力下游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并拓展超声技术至喷涂、焊接、医疗等6大新领域。

19、报告题目:产教融合新生态:企业与高校协调育人的创新实践

报告人:上海骄成超声波技术公司,阮南亚 董事长助理

阮南亚

阮南亚,上海骄成超声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主要从事超声波焊接、超声波无损检测等研究,先后参与江苏省基础研究专项、无锡市“太湖之光”科技攻关、闵行区重点产业技术攻关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先后牵头成立NICE-骄成超声联合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骄成超声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创新平台,与10余家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骄成超声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四、会议报名

1、会议报名方式:将如下信息发送至邮箱hyky@nwpu.edu.cn,或直接联系会务联系人杨帆报名。

(1)姓名

(2)单位

(3)职务/职称

(4)联系方式

(5)交流题目

(6)预计抵达时间和返程时间

2、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7月28日。

3、会议交流研讨内容提交方式:交流研讨内容请发送至邮箱hyky@nwpu.edu.cn,截止时间:2025年8月1日。邮件标题请注明: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教育分会人才培养联合创新论坛研讨内容。

五、注册费标准及注册方式

会议注册费:

声学学会会员1600元,非声学学会会员2200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支付。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往返交通、住宿费用自理,住宿费用由酒店收取并开具发票。

六、会务联系方式

杨帆,18549957376,hyky@nwpu.edu.cn李政,18930078081,lz@nwpu.edu.cn

肖妍,18846934227,xiaoyanb09@hrbeu.edu.cn



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教育分会

2025年7月26日